同分异构体解题思路
若是将学生的学习过程浓缩为三个阶段,那可能是:预习→上课→课后。
而若是将老师的授课过程浓缩为三个阶段,那可能是:备课→上课→课后。
有意思的是,这样来看,老师与学生在自己的“任务清单”和“工作流程”上达到了高度匹配。与其说老师与学生是“教与学”的关系,不如说是“合作”的关系。同学们要如何高效学习,提升成绩,或许可以从老师的授课过程中获得灵感。
一、备课
一节课课堂内容呈现质量的高低,与老师是否好好备课关系密切。
而所谓的“好好备课”,每位老师的理解又有不同。我认为,时间的长短、资料的多寡并不是衡量“备好课”的绝对标准,它们不成正比关系。
对每一节课重难点、易错点、常考点的把控是否到位是核心,对课堂氛围的调节是催化剂。要做好这件事情,可能需要查证资料确保课堂内容的准确性,需要准备好针对性的典故或者简单易懂的事例确保学生理解了,需要设计经典例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加强理解,需要预设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,需要创造“段子”确保课堂氛围等等。
Tips:同学们在预习过程中,并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做到“一定要理解”或者“一定要明白”。预习的目标一是知道要学啥,目标二是尽可能多准备问题。
二、上课
“上好课”的标准也许有很多,但是学生愿意听愿意学绝对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。
“备好课”固然是基础,但并不是将上课内容按部就班平铺直述即可。随时关注学生的反应,调节上课节奏,适当拓展加深,引导学生思考,偶尔甩一两个段子,点名回答问题等等,尽量关注到每一位学生,确保他们不走神,听得进去,愿意思考。如此这般,或许就是师生之间有了一定的配合,我教的开心,你学的开心,课堂才能有保障。
Tips:老师费尽心思,其实只是为了让同学们愿意听愿意学,如果能学的开心那更是皆大欢喜。请注意:不要保留你的问题,如果不好意思直接提问,请用眼神示意。
三、课后
老师的课后的关键词:复盘和反馈。
具体一点:首先通过这节课的表现,我要对自己的课程进行总结和思考,优化课堂;同时通过整节课对同学们学习状态的观察,针对性设计解决方案。所以某些同学可能会在课后收到老师课后的“慰问”。其次是反馈,希望同学们多提问题,毕竟学习这件事情的一个奇妙之处是也许课上你真的听懂了,但是真的做题你就是不会。或者复习的时候会有一种又会产生无数个问号。
Tips:在学习过程中,“听懂了→忘记了/不会了”,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。而之后的选择是“不管了”还是“去提问”将会指引你走向两个截然不同方向。
一句话:课后做好属于你的“复盘和反馈”。